1984年,广州开发区建设开发总公司〔以下简称“建总”,现为科学城(广州)投资集团有限公司〕初创,其后数年,是一段充满挑战和艰辛的岁月。
作为广州开发区最早的领导班子成员之一,董明训也是建总的第1任党委书记、总经理。回忆往昔,那些年,那些人,那些事,仍如此生动地印在记忆里,仿佛就在昨天。
筹备起步,三张桌子代表三个公司
1984年,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来临,经国务院批准,我国设立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。经广州市委批复,迅速成立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备领导小组,调入工业、外经委、建委、商委的相关负责人,由7名成员组成,朱森林任领导小组组长,石安海、缪恩禄任副组长,成员有过沛南、黄瑞源、董明训、胡大任。
董明训时任广州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,在市建委工作了21年(1973年—1994年),经验十分丰富,他成为筹备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,主要负责广州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工作。
经市委批复,工业、建设、商业三大总公司成立,董明训兼任建总的总经理。广州市委发文,明确三大公司按市正局级规格,委托给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管理。
当时,筹备小组的办公地点曾想选在越秀宾馆,但后来了解到越秀宾馆对外没有名气,外商不知道在哪里,便选在了东方宾馆副楼的1262房,这个约100平方米的会议室成了他们临时的“大本营”。董明训回忆起当时简陋的情景,打趣道:“一个人一张桌子,三张桌子就代表三个公司。”
机构精简,提高办事效率
董明训回忆,为了加快开发区的发展速度,许多事项审批权下放,广州开发区依靠母城广州,由三大公司协调处理解决内部事情。因为机构非常精简,协调事务就十分迅速。
广州开发区一开始想做高标准建设,提出“七通一平”,即通供水、排水、道路、通信、电、煤气、污水处理及平整土地,但是由于体制不同、投资渠道不同,遇到了种种困难,很难一口气协调这么多部门,初期只能尽可能做到“五通一平”,后来才不断进行完善。
广州开发区早期的规划和建设任务繁重,建总刚刚成立人员有限,还需招兵买马,一些项目是通过广州市城建口的各局和公司开展。比如,夏港大道初期很多市政工程是由广州市政公司帮助建设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建总逐步发展壮大,能承担起更多的基础建设工作,一点一滴、日积跬步,将广州开发区建设成为今日的规模。
实地勘探,不仅是“摸着石头过河”
广州开发区筹建之初,规划用地9.6平方公里。而最先起步的开发区域,被称为“金三角”,面积为3.6平方公里。
这是一片蕉林滩涂,工程地质情况复杂,有些淤泥层甚至厚达21米。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,早期的施工团队面临着重重挑战。管道一埋下,淤泥层就发生塑性流动,有些管子不到一周就弯曲变形了,后来采取正确的施工技术措施,难题才迎刃而解。
董明训几乎每天都在工地上转,“金三角”河涌纵横、地势低平,有当地农民的田、东莞麻涌的“飞地”,以及国营秀丽农场的用地,基本种甘蔗和香蕉。他和同事龙义(时任广州开发区建设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)踏勘现场时,穿过蕉林,常常被污泥粘住了鞋底,甚至穿烂了两双棕黄色的塑料凉鞋。
“我们经常摸不准地形位置,在工地上踩来踩去,看水怎么流,看总体规划怎么做,怎么开展施工”,董明训说,小小的溪流都可以跨过去,有些跨不过去时,龙义问他怎么办,“我说还能怎么办,摸着石头过河。”
那天,董明训身上穿的是白衬衣,在蕉林中转来转去查勘地形,出来时脚下粘住了泥土,身上沾满了蕉灰,也来不及换衣服,便到市委大院参加研究开发区开发建设的会议,碰到吴晓峰同志(时任广州市委组织部部长),对他开玩笑说:“老董今天怎么穿起花衣服来了?”董明训笑着说:“没有时间回家换衣服嘛,就是这个样子的。”
长远谋划,主张夏港大道建宽些
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确定后,很快完成了总体规划工作,这个规划还获得了省评选规划三等奖。
在规划方案中,开发区的主干道夏港大道的宽度是一个关键问题。方案中曾经考虑过30米、60米、80米甚至120米的不同宽度,如果路面窄了,未来车流量大了,就不够用。董明训主张80米宽的方案,近期可作绿化带,远期为发展轨道交通作规划用地。后来经专家论证,最后定下了60米宽方案,这在当时,夏港大道依然是“广州第一宽路”。
编制总体规划后,开发区做了一个用电控制的沙盘模型,在当时来说十分先进,沙盘对首期开发进行了详尽的功能分区,有工业区、商业区、综合及行政服务区、保税区等。
一边做规划,一边吹沙填土,广州开发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,建设者们争分夺秒,力求尽快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。他们的努力和汗水,为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统筹兼顾,在家中研讨大项目方案
广州美特容器厂是广州开发区引入的第一个大项目,该项目总投资超过2600万美元。当时为了让项目尽快落户开发区,开发区以最低的土地开发成本让利给他们。项目1985年开工建设,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厂房建设、设备安装和调试,并在1986年顺利投产,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应。
该厂主要生产铝制易拉罐,创下了18个月内营收2000万美元的投资奇迹。这不仅是改革开放初期港资进入广东的最早工业企业之一,也是广州开发区最早引入的知名企业之一。
美特容器厂的厂房初步设计和预算,是在董明训家里审批的。当时,董明训住在越秀区,每天早晨6点便出发,有时遇到塞车,抵达广州开发区都快10点、11点了。那天董明训正要从家里准备出发,美特容器厂负责基建的同事拦住了他,他们说,如果到广州开发区碰头太久了,为了省时间,能不能直接在董明训家中讨论和审批方案。
由于董明训在市建委和开发区身兼两职,协调速度很快,也很方便,于是,负责设计的和轻工局负责该项目筹建的七八位人员都来了他家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建,广州开发区已形成一定的投资环境,建总也着手开展多种经营开发项目,为开发区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。如组建夏港和云海两个出租汽车公司,在开发区和市区之间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服务。
岁月流转,信念如初,一代代建设者怀揣着对广州开发区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。正是这份信念,支撑着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,勇敢地乘风破浪,不断前行。
寄语
董明训对企业发展的个人看法:“企”字上面一个“人”字,下面一个“止”字,说明人做到一定程度得懂得停止,稳步发展;“业”字上面两个“人”字,下面一横,说明两个人在起跑线上,要懂得携手合作。
祝愿建总(科学城集团)更上一层楼,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,勇于开拓,看好一步走好一步,把企业的人才用好,滴水穿石、久久为功,形成奋进新征程、建功新时代的浓厚氛围。年轻人要主动争取、主动学习,实事求是,多吃苦,在实践中强化锻炼、不断成长,把建总(科学城集团)建设得更好,稳步发展,再立新功。
——董明训(时任广州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,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备领导小组成员之一,广州开发区建设开发总公司第一任党委书记、总经理,高级工程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