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年来路①|建总首批建设者 滩涂蕉林“拓荒牛”

图4.png


1984年12月5日,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,扛起了首批国家级开发区的探索重担。


创新,成为这片热土与生俱来的生命力。政府不是单一的主导者,而是大胆依托企业先行开拓经济建设。正是这一前瞻性的决策,使得先于广州开发区挂牌之际,第一批国有企业应运而生,成为建设开发区的先行者。


1984年8月21日,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开发总公司(以下简称“建总”,科学城集团前身)成立,开始了这段历史的书写。


建总成立承载开发区基本建设


改革开放春潮涌动,第一批开发区建设者怀着满腔的热忱,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广州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。今年91岁高龄、曾任建总党办主任的白凤玺,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,依然心生感慨。


她生于东北,15岁参军,19岁来到广州,22岁转业,51岁调任广州开发区。1984年,广州开发区筹建之际,市委组织部一名老同志找到了她,说开发区需要人,希望她来做贡献。听到组织需要,白凤玺二话没说,便到开发区筹备组报到,当年12月调任建总。


起步初期的广州开发区,还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,偏僻遥远、蕉林遍野,人称广州的“西伯利亚”。要将一张白纸建成一张蓝图,人们隐隐约约感觉到,如果依靠政府用纯行政手段开拓经济工作,“老一套”方式已不符合改革的精神。


开发区早期管委会的机构设置比较精简,类似现在所说的“大部制”,共设一办三处(办公室、综合经济处、人事处、条法处)三大公司(建总、工总、商总)。这三家国有企业按市场经济办事,做好基本建设、工业实业以及商业、进出口等服务业。


建总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,亟需大量工程师,而人才短缺就是整个开发区面临的普遍情况。在最初阶段,国有企业的人才吸纳是由市委组织部推荐来的,但这远远无法满足开发区迅速发展的需求,这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创新,通过报纸刊登招聘公告,引起了社会的轰动。


白凤玺刚好经历了这个转变的过程,接受组织部调任后,她在建总任人事部经理,择优录取人才。


“有些人从外地来到广州开发区,他们最远的可能来自江苏,他们认为这里需要人,”白凤玺说,一方面,开发区待遇是比普通单位高,也比北方地区高,客观上能吸引外地人才,但另一方面,开发区实在位置偏远、交通不便、生活艰苦,“人能来就不错了。”


建总刚开始人员很少,白凤玺在一个本子上逐个登记入职的名字,到她退休的时候,本子上已有八九十人。


花3年时间将西区填高3米


为了极大提升建设效率,开发区在人事方面再有突破创新。三大总公司的总经理,全部都由管委会筹备领导小组的几位领导兼任。这个组织框架有利于开发区“依托母城”,办事情可以一竿子插到底,效率非常高。


广州开发区党委委员、广州开发区建设开发总公司党委书记、总经理董明训,同时也是广州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,因此在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自己就能协调,能全力推进开发建设速度。


作为第一批踏过荒滩蕉林的创业者,董明训见证了开发区爬坡过坎、开拓创新的奋斗史。在2024年3月举行的“潮起40年·亲历者说”系列主题活动中,他深情回忆起那段吹沙填土的岁月。


80年代,广州开发区西区为软土地基,淤泥层达20多米深,在淤泥中打地基异常艰苦。


董明训回忆道:“我们花3年时间,把整个西区平均填高了3米,除挖掉北边将军岭三个山包取土石外,还把东江、珠江江底的泥沙连水一起抽上来,待水退后留下沙子,早期的西区工地就像一片沙滩。我和同事龙义(时任广州开发区建设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)踏勘现场时,穿过蕉林,常常被污泥粘住了鞋底,我穿烂了两双棕黄色的塑料凉鞋。”


在轰轰烈烈的建设初期,建总已将“拓荒牛”精神深深融入血脉。据历史资料,建总初期只有区里给的30万元开办费,注册靠信贷资金,经营资金也全靠贷款,基本上属于白手起家。修路、建桥、盖房子、盖厂房、铺水管、铺电缆,能挤出来的财力、物力,都放在基本建设中。


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,逐步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,广州开发区走上了崛起之路。


建总第一个办公地在海员俱乐部


40年前,到广州开发区工作,路途遥远而费时。


早上7点出发,途径一条经常塞车的新港路,再换乘公务车,也要10点左右才能到广州开发区西区,有时赶到已是午饭时间。


那时西区没有什么建筑物,而黄埔新港码头旁边有个配套设施——海员俱乐部,建成后空置在那里,于是广州开发区筹备领导小组租用了这栋大楼,简单装修了一下,从东方宾馆迁至海员俱乐部,作为成为开发区管委会早期建设的指挥部。


建总的第一个办公地点也是在海员俱乐部。白凤玺当时住在越秀东湖,每天7点准时出门,先坐公共汽车到天河,再集中搭通勤客车抵达,有些同事住在中山八路,为了不迟到要更早出门。


海员俱乐部的办公条件很一般,桌椅不够,都是临时到处凑合。“大楼是借别人的,连桌子椅子都是借的,”白凤玺笑道。尽管条件艰苦,但大家并没有抱怨,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,投入到了一项能够改变这片土地命运的伟大事业中。


1992年,白凤玺光荣退休,至今还珍藏着广州开发区、建总以及其他单位当年颁发的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一批证书。前些年,她回去看了一趟昔日工作的地方,从前的农村小草房已变成连片的高楼大厦,“我觉得非常了不起。”


今天,当人们回望过去,那段奋斗拼搏的岁月再度从记忆深处涌现,激发起内心的共鸣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奋斗的精神永远不变;无论前路多么崎岖,拼搏的勇气永远不减。


【寄语】


我们需要继续为集团奋斗,需要奋发图强。继续发扬开发区的优势,精干、团结、奋斗的精神。(集团)未来会发展成更加顶尖的企业。


——白凤玺(曾任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开发总公司党办主任)

返回顶层